出自宋代陈与义的《春寒

二月巴陵日日风,春寒未了怯园公。

海棠不惜胭脂色,独立蒙蒙细雨中。

()

译文

二月的巴陵,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。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,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,叫人担心害怕!

娇嫩的海棠,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,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。

注释

选自《简斋集》。陈与义(1090-1138),号简斋。宋代诗人。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(1129)二月。

巴陵:古郡名,今湖南岳阳市。

园公:诗人自注:“借居小园,遂自号园公。”

胭脂:一种红色颜料。也泛指红色。

 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,不如说是咏海棠。说到咏海棠,自然忘不了苏轼的《海棠》诗:“东风袅袅泛崇光,香雾空蒙月转廊。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其实,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。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、幽寂,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;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,是他流亡时的写照。因此,头两句的“风”“寒”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,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——金兵南侵,南宋小朝廷“山河破碎风飘絮”,诗人则“身世浮沉雨打萍”,怎不感到“怯”?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、梅、菊、竹的手法来写海棠,说它傲然“独立”于风雨中,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“胭脂色”。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。诗人点化杜甫的“林花着雨胭脂湿”,别创意境,不但更具风致,而且更具品格。诗人将自己的风骨、品格、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,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,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。

陈与义

陈与义(1090-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(现在属河南)。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(1138年)。北宋末,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同时也工于填词。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,却别具风格,尤近于苏东坡,语意超绝,笔力横空,疏朗明快,自然浑成,著有《简斋集》。

猜你喜欢

独乐园深昼掩扃,追趋今喜睹仪形。勋名北阙高卿月,宾从南州聚德星。

鸾鹤每依霞外咏,鱼龙长似镜中听。石虹湖上春应蚤,丰草崇兰满眼青。

()

凤翥何妨借棘栖,西江治谱正堪携。清风两世遗芝峤,白发孤舟下葛溪。

丞况可知廉似许,宦情犹信懒如嵇。蓝田自有徵书到,莫恋双松日品题。

()

人世仙家本自殊,何须相见向中途。
惊鸿瞥过游龙去,漫恼陈王一事无。

()

乱山嵬嵬雪扑天,云愁树寒寒无烟。大河欲冻不可越,路遥翅短无由前。

去年遇敌桑弧鸣,贼来不近曹阳城。交亲欲致范孟博,干戈怅阻孙子荆。

君今汲黯已卧守,河东季布必不久。斯饥正跻南山幽,维霰难蒙日在蔀。

东北苍生今凛冽,幸逢尧舜忍决绝。但须努力爱黎元,莫使弦歌负稷契。

()

念远坐西阁,华池涵月凉。书回秋欲尽,酒醒夜初长。

露白莲衣浅,风清蕙带香。前年此佳景,兰棹醉横塘。

()

积雪峨嵋路,三年渺去鸿。岷江惟有浪,巫峡祗闻风。

惊绝西僧语,愁深太史筒。子瞻定不死,吾已料天公。

()

共倒金尊菡萏旁,仙葩两两出群芳。艳羞晋隗香联佩,袅夺吴姬色并妆。

花巧娱人真有待,灵根流庆故应长。看渠衮衮将来徵,不独槐阴数二郎。

()

雷奔电激夜溟溟,虎啸能吟魄鬼惊。用即不勤功即进,圣胎涵养道芽生。

()